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暨南学报2023年第12期目录及摘要发布

暨南学报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9-2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构建的符号系统及其修辞策略

刘 涛,刘倩欣 


语言学研究

美北长老会与连南客家方言“四福音书”

庄初升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转型:逻辑进路与中国贡献

冯 帅 

中国环境执法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与多重逻辑———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经验

汤 瑜,刘 哲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助推经济增长的环境保护税政策研究

黄纪强,祁 毓 


中国式现代化·刑事司法

数字时代数据动态流动的刑事治理体系之完善张佳华 

张佳华 

刑事合规出罪功能的比较考察与中国路径

陶朗逍


宏观经济研究

经济增长目标、宏观杠杆周期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区制效应

单敬群,林 识,陈创练 

宏观杠杆率、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调控 

何 剑,祝 林 



第12期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构建的

符号系统及其修辞策略


作   者:刘涛、刘倩欣,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话语建构本质上体现为一场意义实践,唯有从符号学视角切入,进入话语运作的符号系统,才能从根本上理解话语生成的意义机制及其符号法则。任何话语形式的生成,都包含话语思想、话语要素、话语表征和话语策略四个认识维度,其分别对应的符号问题是符号概念、符号资源、符号叙事和符号修辞,因此可以从这四个符号维度来把握话语运作的符号系统。就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而言,话语思想所对应的符号概念体系,主要包括以身份意识、价值观念和利益追求为核心意涵的概念体系;话语要素所对应的符号资源体系,主要体现为承载相应符号概念的故事资源,具体包括团结故事、文化故事和进步故事;话语表征对应的符号叙事体系,主要体现为共情叙事和对立叙事;话语策略所对应的符号修辞体系,主要沿着隐喻和接合两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系统;修辞策略;概念体系;叙事体系



语言学研究


美北长老会与连南客家方言

“四福音书”


作   者:庄初升,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摘 要:19世纪70年代美北长老会传教士到粤北地区的连州传教,1904—1905年该会的医疗传教士车以纶(Eleanor Chestnut)翻译出版了三江土话汉字本的“四福音书”。此前学界鲜有人关注这个文献,因此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结合美北长老会早期在连州的传教史实以及译者车以纶医生的生平事略,对上述“四福音书”的用字特点以及所反映的清末粤北连南客家方言的语言特色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其重要的应用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方便学界和有兴趣的公众更好利用这个珍贵的方言文献。

关键词:美北长老会;车以纶;连州;客家方言圣经;连南客家方言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模式转型:

逻辑进路与中国贡献


作   者:冯帅,四川大学法学院。

摘 要:18个“区域海”的分布确立了海洋生态环境区域治理模式。该模式突破了国家治理维度,在近半个世纪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表现出高度依存性和渗透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流露出综合性与复杂性。因此,寻求整体论下的全球治理模式,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从理论上来看,新模式以全球共治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和全球公民社会理论为溯源,将“条块”治理转向“系统”治理;从规范上来看,它基于《人类环境宣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法,聚拢了生成条件。在转型时,区域利益让位于全球利益是基本逻辑,从“中心—边缘”走向“去中心”为内部结构,多边主义下的规则建构是法律支撑,从单向指令走向双向互动为合作秩序。作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将在“全球区域国家地方”四级治理体系下,一方面推动“海洋生态环境命运共同体”之构建,探索全球利益关照下的区域利益与国家利益观,另一方面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对现有法律体系予以完善,将国家治理融入全球治理,以实现治理共融。

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模式;区域治理;全球治理;国家治理


中国环境执法体制改革的

制度变迁与多重逻辑

——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经验


作   者:汤瑜、刘哲,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摘 要:环境执法体制是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管理体制三个维度出发,文章认为环境执法体制改革历经探索起步时期的三废管理、继承发展时期的环境监理、渐进调适时期的环境监察与创新完善时期的环境执法四个阶段。此中,环境执法体制在改革主线上呈现强化监督与推动综合执法特征,在改革过程上呈现“间断—均衡”演进特征,在改革模式上呈现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结合特征,在改革趋势上呈现专业化、独立化和法治化特征。基于已有理论和改革实践,文章建立了解构制度变迁的“社会情境—参与者网络—制度系统”框架,研究发现社会情境的外部干预、参与者网络的内部博弈以及制度系统的结构性影响共同构成了环境执法体制改革演进的多重逻辑。文章有利于加深对环境执法体制改革的学术理解,同时为环境执法体制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政策启示。

关键词:全球环境治理;环境执法体制;制度变迁;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助推经济增长的环境保护税政策研究


作   者:黄纪强、祁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摘 要: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共赢不仅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及现代治理的路径安排。文章以财政收入工具为依托,选取20142020年中国30个省市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构造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在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环境保护税改革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环境保护税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经济增长目标,显著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增长,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发现结论依旧成立。科技创新投入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劳动需求增加是环境保护税推动经济增长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动力途径。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保护税能有效抑制污染物排放,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有机融合。本文研究启示在于:通过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税税法体系的构建、推进绿色技术战略支撑、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劳动供给的不断优化进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税;经济效应;自然实验;双重差分



中国式现代化·刑事司法研究


数字时代数据动态流动的

刑事治理体系之完善


作   者:张佳华,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

摘 要:网络“原始数据”反复交换聚合为价值丰富的“大数据”。我国《数据安全法》虽明确规定数据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各个环节,但刑法多聚焦于数据的获取与提供,对收集、存储、使用、传输、公开等其他流动环节仍欠缺有力规制。数据犯罪所侵害的法益非常容易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犯商业秘密罪、虚拟财产等犯罪所侵害的法益产生重叠或者混淆。刑法对数据的保护并不是以数据背后的代码逻辑为依据,而是以数据的具体法益为基础。数据作为载体本身与其反映的信息内容明显不同。数据安全所包含的确保数据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成为数据犯罪保护的法益。建议增设“侵犯数据安全罪”,充分涵盖数据从产生至销毁的全生命周期,以覆盖动态流动全流程,如将非法收集、处理、传输、使用、销毁数据的行为作为“侵犯数据安全罪”的构成要件,从而最大化地对数据安全法益进行保护。建构数据动态流动的公益与私益双重保护,明确数据出罪情形以兼顾数据创新。强化数据跨境流动的刑事治理,以完善数据动态流动的刑事治理体系。

关键词:数字时代;数据;动态流动;数据安全法益    


刑事合规出罪功能的

比较考察与中国路径


作   者:陶朗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摘 要:以合规为企业出罪事由的刑事法律制度,可以分为事前合规实体出罪和事后合规程序出罪两种。以企业犯罪暂缓起诉制度为核心的事后合规程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均具有出罪功能,但各国对是否还应确立事前合规无罪抗辩制度存在分歧。我国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开启事后合规程序出罪的本土化探索,在建立企业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时,应以企业与责任人分离追诉为基础,构筑以立法权和行政权限制检察官裁量权的制度。基于事前合规和事后合规在犯罪预防功能方面的互补性,应在“集体决策责任论”中纳入以事前合规为由判定企业无罪的法解释空间。在合规双重出罪模式的司法保障下,扩张企业犯罪圈和增设强制合规义务可以成为治理企业犯罪的有效立法手段。

关键词:刑事合规;事前合规;事后合规;合规出罪;附条件不起诉



宏观经济研究


经济增长目标、宏观杠杆周期与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区制效应


作   者:单敬群,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林识,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陈创练,暨南大学金融研究所、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

摘 要:为了提升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选取我国1996年第一季度至2022年第二季度的数据,在货币政策模型系统构建的基础上采用LSTVAR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在不同宏观杠杆周期状态下的宏观经济效应,以及不同经济增长状态下的杠杆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冲击方向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速和通胀的影响非对称性较弱,而在不同宏观杠杆周期状态下非对称性显著,其中高宏观杠杆时期的影响更强。在不同冲击方向、不同经济增长状态下,货币政策的宏观杠杆效应均有非对称性,其中低经济增速时期的宽松型货币政策效应更强。对比三部门,货币政策对企业杠杆周期的影响最强,对家庭杠杆周期的影响最持久,且不同经济增长状态下的非对称性也最显著。对比两类货币政策,还发现数量型相对价格型的效果更强。

关键词:货币政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杠杆周期;LSTVAR模型


宏观杠杆率、金融稳定与

货币政策调控


作   者:何剑,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祝林,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 要:基于TVP-VAR模型探讨货币政策不同量价工具对宏观杠杆率和金融稳定的时变影响机制以及宏观杠杆率与金融稳定间的双向动态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从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应看,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对稳杠杆和稳金融均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的调控效果,不同期限组合能够实现抑制宏观杠杆率和促进金融稳定;从稳杠杆与稳金融的双向溢出效应看,二者互为调控政策的路径选择,宏观杠杆率的适度波动在长期内有助于提升金融稳定,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增强在中长期内能够有效遏制宏观杠杆率的上升势头。为此,货币当局应继续健全“稳杠杆”和“稳金融”的监管体系,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改革机制,提升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质效,加快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建设,形成宏观杠杆率稳定与金融稳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宏观杠杆率;金融稳定;货币政策;TVP-VAR模型



主编 | 陈林

副主编 | 李晶晶

   执行编辑 | 邹雅嘉

图文编辑 | 黄晓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