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应届生身份该不该是“一次性用品”?

安徽时评 安徽时评
2024-09-07

近日,湖南、山东、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明确在省内事业单位招考中,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的情况。



也就是说,政策放宽了应届生的认定标准,只要在规定期限内,哪怕有过工作经历或者毕业后短暂工作过,一样可以参加招考。


这一改革举措引起了极大关注,其核心内容是“在省内事业单位招考中不再审核应聘者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的情况”,这无疑为众多徘徊在就业边缘的应届毕业生带来了新的希望。


细究之下,这次调整的真正意义,远不止于对应届生认定标准的简单修改,更在于对就业机会平等的追求和保障。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每一位学子都能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方面之所以强调应届生概念,初衷就是为了保护和支持应届毕业生公平就业。


众所周知,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在求职竞争上处于弱势,开辟单独或优先招聘渠道,有利于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同时,应届生对用人单位而言是“一张白纸”,可塑性更强,更容易实施培养。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国企及事业编单位的岗位招聘向应届生倾斜,初衷正在于此。


至于一些企业偏爱招收应届生,不仅因为年轻人相对来说薪资较低、成长性更强,也因为在很多地方招聘应届生可以得到来自官方的补贴。


应届生享有的这些“身份红利”,正是一种对相对“就业弱势者”的公平。


然而,随着就业市场的不断变化,原有的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现实中,一个人到底适合什么工作,正如鞋子一样试试才知道。但是,按照以往的概念认定,应届生身份就存在一个悖论——只要尝试了,就会因为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不再享有应届生的就业优惠。应届生身份因此成了“一次性用品”。


暑期人才招聘会 郭程/摄


在这种“尝试”的风险面前,一些大学生便不敢轻易就业了。有人为了保住应届生身份,将大量精力消耗在考公考编,“身份红利”反而导致“身份焦虑”。


从促进就业公平的角度,应届毕业生概念、范围等适时调整,被提上日程。2020年3月,教育部通知明确,对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将户口、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并为落实单位的毕业生按应届毕业生身份及时办理就业手续。此后,应届生身份的“保质期”普遍从一年调整为两年。


此轮相关省份的调整,无疑是这种调整的延续和进一步细化。


通过调整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允许已经工作过的年轻人在一定时间内依然享有应届生身份,更有利于毕业生与社会的衔接,也为人岗适配创造更大空间,是对此前制度的及时优化“补漏”。


与此同时,一些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放宽对应届生毕业年限的要求。例如,腾讯2025校园招聘对象的毕业时间放宽至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之间,而阿里巴巴的淘天集团2025届校招也放宽到2023年11月至2025年10月期间毕业的毕业生。

另一方面, 我们不能忽视这一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挑战。


比如,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对于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来说是一种加压;又如,如何确保政策调整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值得深思。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看到此轮政策调整带来的积极影响。它打破了原有应届生身份的束缚,让更多有才华、有能力的年轻人更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实力。


简言之,“应届生身份调整”不仅是一次政策上的变革,更是对就业机会平等理念的践行。有关方面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就业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建设,让每一位年轻人都能在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中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




撰稿:余明辉
编辑:刘振 梅麟  

—————   推荐阅读   —————

浪漫经济过时了吗
面对“泄愤”,如何降温?


星标☆“安徽时评”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安徽时评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